大盛国际董事长,知名制片人安晓芬在和一位南方的院线经理朋友聊天时,提到了2006年发行《如果爱》,“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,就是为了一个好项目努力。”《如果爱》是安晓芬第一次全权负责宣发的项目,当时她任职于星美传媒,集合了全国几十家院线,形成联盟来集体推广《如果爱》。但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大规模引进和国产电影数量的增多,这样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。
大盛国际董事长,知名制片人安晓芬在和一位南方的院线经理朋友聊天时,提到了2006年发行《如果爱》,“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,就是为了一个好项目努力”她感叹。
《如果爱》是安晓芬第一次全权负责宣发的项目,当时她任职于星美传媒,集合了全国几十家院线,形成联盟、集体推广《如果爱》。
但是,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大规模引进和国产电影数量的增多,这样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。大盛国际的新片《夏天十九岁的肖像》在端午档期上映,预售排片仅为5.7%,而同期的《加勒比海盗5》占到了55%,安晓芬在微博上发文,呼吁提高国产片的排片,但获得的评论却褒贬不一。
院线排片,已经如同房间里的大象,有着不明说的规则。但安晓芬认为,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应该改善,在大数据不断发展的现状下,是时候把精准发行提上日程了。
安晓芬最早从张伟平的“新画面”任职,参与了《有话好好说》等电影的发行,后来又去到“星美传媒”,负责了《如果爱》等电影的宣发工作。安晓芬随后又在时代今典电影集团担任执行总裁,把控着电影制作、宣发、院线等各环节业务的运转。
2008年,安晓芬正式开始运营自己的电影公司——大盛国际。公司先后投资制作了《叶问》、《叶问2》、《小时代》、《小时代2》和《钟馗伏魔》等电影。
在《钟馗伏魔》失利后,安晓芬和团队反思公司的发展战略。在中国电影市场逐步偏重于大IP开发的趋势下,大盛国际也积累包括《浮生物语》、《华尔街风水师》在内的四部IP。安晓芬认为,下一步公司的重点是针对IP进行全产业链的开发。
安晓芬在开始一个项目前,都会问一下在美国学电影的儿子的意见,也会和公司里的80后、90后们一起探讨,寻求当下更贴近年轻观众的项目。同时,她还是会投不赚钱的《李献计历险记》,也会坚定地跟投《人民的名义》。
“有时候还是会任性一把,这并不能定义为投资,而是影视公司扩展外延的一种尝试”。
《三声》(微信ID:Tosansheng)在《夏天十九岁的肖像》上映期间,和安晓芬聊了聊她做电影制片人的一些想法。
三声:为什么决定做《夏天十九岁的肖像》?
安晓芬:原著小说是研发组的同事推荐给我的,我用了一个晚上就把它看完。这是一个悬疑包装下的一个青春爱情故事,也可以说是残酷青春。
这本小说最吸引我的是19岁的年龄,那种无惧无畏的精神,是任何一个年龄段没有的。早几年可能也不敢,但是晚几年又不会处于这样的一个特点,所以我觉得很模糊,在19岁是有典型意义的。
这本小说是一个包裹了悬疑推理的青春爱情故事,这个故事看着像杀人,但最终并没有杀人,这也是最开始吸引我的一点,我个人并不喜欢重口味的东西。
我们在2014年就买下了版权,开发阶段也挺长的,2015年一直在写剧本,一直在推翻重写。《夏天十九岁的肖像》到我们后来开始反思公司运营模式的时候,这部电影已经在做了。
大题材的项目,剧本的筹划可能也需要一个过程,比如现在储备的《浮生物语》,剧情大纲就写了十个版本了。
三声:最近日本改编作品火热,是否也是一个因素?岛田庄司在国内知名度并不高。
安晓芬:这个电影应该是去年7月上映,最早出来的一部,但是因为个别演员的原因有一些重拍的戏份,所以延误了。
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个好故事。有的时候原著有特别大的知名度,是让我们省去了很多宣传的经历,但这个作品也是有限的,会聚集一部分观众。
故事本身有吸引力的话,才会让更多的人喜欢它。原著可能更文艺一些,所以我们可能又在这个过程中加了一条悬疑的线,可能让它稍微的更商业一点,更有紧张的气氛。
三声:最近还购买了其他的日本IP吗?
安晓芬:我从去年开始一直跟那边接触,也发现了一些好的项目。现在,中国公司一下子都去日本,哄抢版权。现在谈合作是有困难的,条件很高,高于正常价格,都是是我们自己抬起来的。根据日本IP改编的市场并不明朗,反而是一个很大的风险。
中国市场大,那么多公司一下子涌过去,确实抬高了,抬高了以后也意味着风险大。而且这样的抢购涉及到了各种版权内容,日本现成的电影项目,还有动漫,小说等出版物都是一样的情况。
三声:在做完《钟馗伏魔》之后,大盛国际这边的影片数量比较少了,你说是要寻找一下方向?
安晓芬:做完《钟馗伏魔》之后,公司有一段时间没有做电影,一直在做一个反思。
现在我们有几个大的IP都在联合开发中,包括网剧、电视剧、游戏甚至是话剧,这种联合的版权开发都在做准备。
现在反观,做大电影可能比做中小成本电影要容易得多。因为大部分从制作规模总的体量上投入上都都会大很多,可能会吸引到更优秀的人,优秀的导演、优秀的编剧、优秀的演员,媒体可能对他就更加关注。
作为制作或者主创来讲,做的工作是一样的、付出是差不多的,但是各方面资源的配合度是完全不同的。
三声:联动开发是现在的一个趋势。
安晓芬:这是协同效应。单纯做电影确实风险越来越大了,而且现在做项目都是拿全版权,也必须要做全版权开发,否则就是浪费了。
三声:在电影发行宣传这块,一直都有比较资深的经验,你发了一份呼吁,是不是说现在国内这种市场情况就可能让片方怎么努力都非常困难?
安晓芬:我前几天到南方出差,有一个院线老总,他说我真的怀念咱们当初做《如果爱》的时候。我当时发起一个院线联盟,他说那个时候我们大家都在为一种情怀而战斗,很多电影发行人员还有院线人员一起来为一部片子而努力。
他们从中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片子来,大家一起做一件事情,让这件事情成功。他说那是很有情怀的,大家一起什么都不讲,也什么都不会,就是为了把这件事情做好。
我听了以后我还是挺感动的,因为一说起过去的事情,一切情景就真的历历在目,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,但是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。
但是不能要求现在的市场还回到原来,只能是适应现在市场的现实。现在有8000多家影院,有上万多块银幕,这样的一个市场是非常难统一的,尽管市场大了,但是我们的发行模式还是跟原来一样。
美国有4万块银幕,可能有一些影片会在一条院线上发行,那有一些影片可能就两条院线,那还有超大的影片就四条院线,同时有一些发行按照区域划分,会有很多与发行的偏好相关的维度。
我们是全国一盘棋,不管是什么样的片子,不管是商业的、文艺的、超级大片的都在一个篮子里边同场竞技,那肯定是很残酷的。一个几千万人民币的投资,和一个几亿美元的投资差距非常大,谁敢放弃一个大片?
三声:这个局面下,是不是要有精细化的发行?
安晓芬:精细化的发行是必须的。现在大数据都很完善了,每一个影片,投入产出或者空间效应是不是能够充分利用,能让他不伤害他的情况下,是不是还能给其他的影片一些机会。这个是需要思考的,是需要精细化的去发行的。
现在可能都是简单粗暴,大家就押宝,不管他浪费不浪费,反正就先把宝压在他身上,那至于其他的是死是活,管不了这么多。
三声:青春或者爱情类型,哪怕是有名的IP,在现在很难做宣发,也很难获得院线的青睐。
安晓芬:要根据具体项目来分析。这个电影的本身决定演员的可挑选性很小,因为定位是19岁,这就限定了演员的范围,何况在这个范围之内,演员还不一定有档期。
现在做电影越来越难,很大的原因就是很难攒演员班底。像原来那样集合几个明星在一个项目上,现在非常难了。
三声:之前做《小时代》时候就放手让郭敬明去做了,现在做青春题材,也是放手交给年轻人的吗?
安晓芬: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抓,我们要做很严格的界定。有的项目,敲定了导演、监制之后,很多主创,包括主演、服化道设等都由主创的选择了,真正后期拍摄创作什么的,这真的是导演的事情。
和导演合作的时候,就要充分的尊重导演。那么还有比如说因为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剧本好了,那跟导演去交流,那导演会提出修改意见,那么我们会按照这样的修改意见去修改,达到一个双方的意见一致,这个是很多电影公司可能都是这样一个过程,那说真正的拍摄现场后期制作那些必须要专业的人来做明白。
三声:和团队现在在选择项目的时候,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?
安晓芬:像《夏天十九岁的肖像》,是研发部门筛选出来,推荐给公司来决策的。我们每拿到一个版权或者剧本,都会发到一个项目的决策群里,那里边有十几个同事,大家都要看,发表意见。个人评价是非常主观的,不可能强求一致。
真的不是所有的观众,对每一部影片都了解,那么说就了解一两个,剩下大部分都不了解的情况下,那么他凭什么来判断他想看还是不想看?观众今天也有一个直觉,我觉得这个直觉能够跟创作者的直觉相吻合,那么可能成功率就会高很多。